转基因豆油、浸出法制油之安全性不容置疑
2013-10-23 13:48:02      来源:
 调市场部后,外出参展、促销随之增多,在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对转基因大豆油、浸出工艺制油在食用安全上的顾虑还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知识普及性不够,另一方面是个别别有用心的油企不负责任的宣传导致的,本文将试图用权威资料上的知识释疑解惑,使大家明白转基因豆油、浸出法制油特别是像“石羊邦淇”这样知名大油企生产的所有油品都是安全的。
众所周知,转基因是上世纪80年代诞生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分子生物手段将一个生物体的基因嫁接到另一个生物体的基因里,从而使生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化,产生抗虫性等新特性,目前尚未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安全问题。
目前市面上豆油大都是转基因原料制成的
我国从1997年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此前已经有5个转基因大豆被批准进口,原因主要是国内大豆难以自给自足,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大豆油基本上都是由转基因大豆制成的,之所以不容易被人发现,是因为一些不良油企将转基因这几个字标得很小、位置很偏,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导致的。
原料是否转基因,油中都不含转基因成份
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有关专家表示,现在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主要是加工为豆油,严格说,无论何种原料,经过精炼提纯后的豆油里都是不含转基因成分的,因为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而转基因表达的概念是蛋白质,它在精炼和提纯的各个过程中已被剔除了,所以对转基因成分残留在豆油中的顾虑是可排除的,转基因豆油也可放心食用。
美国、欧盟也有转基因食品,老百姓照样吃
根据美国食品安全中心的数据,美国国内转基因食品超过3000种,有70%的加工产品含转基因成份、有约75%的超市里出售转基因食品,许多色拉油、面包、奶酪等多少都含有转基因的影子。美国食品专栏作家、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指出科学界的主流态度是:经过风险评估获得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的安全性是一样的。欧盟近年来也陆续批准了三十余种转基因食品进入其市场。
浸出法制油技术成熟、高效安全,可放心食用
浸出法是利用油脂和有机溶剂相互溶解的性质,将油料破碎压成胚片或者膨化后,用有机溶剂——一般情况下是正己烷,和油料胚片在浸出器内接触,将油料中的油脂萃取溶解出来,然后通过加热汽提的方法,脱除油脂中溶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油料残渣中的残油降低至1%以内。以大豆为例,浸出法比压榨法的出油率高50%。对现代食品工业来说,这个数字是一个非常大的差距。经过精炼后的油脂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而粗榨出的毛油里除了甘油三酯,还有游离脂肪酸、磷脂、油料渣末,以及在种植、收获、晾晒、储藏等各环节可能带入的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及农药残留等有害成份。游离脂肪酸和磷脂的存在,首先使得油脂易于氧化,缩短了保质期;另外这二者的存在还使油脂在加热时容易冒烟。油脂加热至持续发烟的温度,称之为烟点。一般情况下,大豆毛油或菜籽毛油加热至150℃就开始大量冒烟,而精炼油的烟点能提高至210℃以上。油脂加热后的烟里含有丙烯醛,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物质,能够损害呼吸系统和眼睛。考虑到中国人烹饪的时候普遍喜欢把油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那这种油对健康的危害就更明显了。至于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及农药残留,这些更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物质,需要脱除。精炼工段中,通过吸附、蒸馏等过程,可将这些危害物质降至安全范围。由此可见,食用油是否安全,不在于前段制取是否是压榨还是浸出工艺,主要是由后续的精炼工艺决定的。天然健康的土榨油在没有精炼之前,也不一定是安全的。我国的国标对于食用油的外包装必须标明制取工艺,是为了给消费者以知情权,并不意味着两种制取工艺在食品安全上有差异。实际上,精炼一级油是无法通过检测手段来检验最初的制取工艺的。无论是压榨工艺还是浸出工艺生产出来的油,只要符合我国食用油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的,就都是安全的食用油。纯粹的压榨法制油目前仅保留在某些可产生特殊风味的油脂加工中,如橄榄油、芝麻油等。
    综上所述,转基因豆油、浸出法制油只是原料与工艺不同罢了,其产品质量与安全性都具有充分保障、完全可放心食用!
 
上一篇:猪应缴综合征(PSS)
下一篇:断奶仔猪浅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