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常被忽视问题的探讨
2014-10-27 10:44:44      来源:

玉米是最为常见的饲料原料,也是配制畜禽日粮重要的能量原料,在鸡、猪日粮中通常用量占60%左右,因此玉米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终产品的质量,影响到配合饲料的饲喂效果;在拜访客户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饲喂人员在选择玉米的时候,往往只关注玉米的水分和霉粒,而且水分仅仅是看做水分,并没有考虑的太多,最终导致饲喂效果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在这里,针对普遍存在的现象做简要列举,供大家参考!
1、水分:新收获的玉米水分相对很高,通过简单晾晒,到达养殖户手中基本为15%-20%(20%以上的水分短期储存和使用粉碎都存在很大问题,所以这里不做描述), 有人做过分析,从15%到20%,随着玉米水分的上升,玉米的粗蛋白、消化能、代谢能浓度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导致饲料的营养浓度无形中就被降低。畜禽在采食过程中,由于受惯性采食的影响,短期内采食量不会发生变化,进而造成畜禽采食营养水平的降低,畜产品产出收到影响。为了保证饲喂效果,配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通常使用使用的原料多以豆油和豆粕为主,最终导致配方成本和养殖成本的增加;
2、不完善粒:生霉粒是不完善粒的一种,多数养殖户认为玉米霉变只发生在玉米贮存过程中,但实际上玉米霉菌分为仓储霉菌和田间霉菌。玉米在采收前后约25%已受到霉菌的污染,霉菌的潜在性及霉菌毒素的存在给饲料品控提高了难度,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固然是个办法,但关键还是高度重视霉菌污染的问题,加大监控力度把生霉粒控制在1%范围内。除了生霉粒,破碎粒和热损伤粒是人们经常忽视的地方,玉米破碎后,玉米的组织结构被破坏,内部物质暴露,表面积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容易导致玉米快速氧化,玉米质量急剧下降,同时破损的玉米失去了种皮的天然保护,各种霉菌可以轻易的侵入,导致玉米发霉,各种毒素在短期内快速增加。为了减少破碎粒的产生,在实际生产中,要尽量减少玉米的运输,碾压、机械损伤等;热损伤一般出现在烘干玉米中,烘干的主要目的是要及时降低玉米水分, 保证安全储藏。在除去了大量水分的同时也破坏了玉米的部分内在品质。我们知道粮食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当温度过高时, 会使淀粉和蛋白质等发生糊化和变性, 从而失去了应有的营养成分。在烘干过程中由于温度控制不好容易引起玉米产生烘糊粒, 一般玉米温度在50 ℃以下, 对色泽和味道影响不大, 脂肪酸值变化也不明显; 若粮食温度在60 ℃以上时, 玉米颜色发灰, 还会出现烘糊粒, 失去原有甜味, 脂肪酸值变化较大。
3、脂肪酸值:有人做过大量试验,通过对存储时间和水分含量不同的玉米样品的脂肪酸值进行检测比对得出,存储时间对玉米脂肪酸值有极显著的影响,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脂肪酸值显著增加,玉米的新鲜度相应变差,玉米存储过久,玉米含有的脂肪酸会发生氧化作用,因而减低玉米的营养价值;水分对脂肪酸值影响差异极显著,随着玉米水分含量的增加,脂肪酸值也显著增加,从而导致玉米的品质发生劣变;
4、容重:玉米容重的大小反映玉米子粒的饱满度、完整度、均匀度和籽粒的大小,容重越大子粒中含的营养物质也越多。
一般情况下玉米的价值判断:25克/升容重相当于1%水分
 a:水分15%容重710地产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米
 b:水分13%容重660东北玉米=水分14%容重685玉米
 这是品管使用玉米的依据。出现a b等值情况,选b不选a
5、玉米品种:玉米按大类分,可以分为胶质玉米和粉质玉米,粉质玉米易破碎,断面呈发白状,东北玉米基本都是粉质玉米,适合做猪料;胶质玉米、质地坚硬、粒大饱满,破碎后呈碎粒状,适合做禽料,特别能满足蛋鸡料玉米破碎粒大的要求;同等情况下,胶质玉米蛋白含量比粉质玉米高,但淀粉含量相对较低,支链淀粉比重高,粉质玉米直链淀粉比重高;
除此之外,玉米的产地、生长期、色泽、颗粒大小等等都是我们判定玉米品质优劣的依据,只有选择合格的玉米,选择符合畜禽生产需要的玉米,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养殖收益。

 

上一篇:饲料霉菌毒素与养鸡业
下一篇:冬季肉鸡养殖“五不忘” `